inRm3D: 画板论坛's Archiver

inRm 发表于 2013-8-6 16:43

【科普】由知识的定义而论“懂中医”

由知识的定义而论“懂中医”
张功耀(2013年8月5日) 来源:科学公园
(编者按:本文整理自2013年7月20日科学公园第二届无神论论坛嘉宾演讲录音,已经本人校对。演讲者: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。)

很高兴有这么个机会和各位同仁一起讨论中医中药问题。我今天谈的这个题目,其实是重做一个作业。我凭什么说,我们是在重做一个作业呢?我今天带了一本书,是咸丰年间出版的的古籍。
它是上海仁济医馆的两位医生合写的。书名叫做《内科新说》(向听众展示这本古书)。作者是合信氏[1]和管茂才。我先念一下有关吃人乳的问题。(方舟子先生坐在前排,面对方舟子)恐怕方舟子先生你又有事做了。现在,国内人乳市场很活跃。特别是有钱的人,热衷于吃人乳,还很贵。对于吃人乳的问题,《内科新说》当中有这么一段话:

“唐人有因身虚弱,或年老,食人乳者,不知人乳止合小儿吮食,大人应食牛乳、驴乳有益,吃人乳毫无功力,徒令乳母母子俱损,戒之戒之。”[2]

另外我再念一段,是直接与中医中药有关的。它是这本书的《总论》开篇的第一句话。它是这么说的:

“中土医书,方论浩繁,有一病而列方数十者,有一方而药品十余味者,有臆造病症,妄列治法,而实为理之所无者。每论一病,必浮举阴阳五行,缠绕不休。每用一药,必以色香形分配脏腑,更或高谈脉理,妄事神巫,脏腑功用,茫然不知,甚矣医学之衰也。盖中土风俗,平日视医学为末技,待医士如贱工,及病时,又倚之太切,责之太厚。服药偶效,则曰,此神医也。一服不应,则曰,此医者之过也。因此医者虚伪巧饰,心愈劳而术愈拙。……”[3]

后面还有,因为时间关系,我就不再念了。

大家看看,咸丰年间就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。现在我们批评中医,反对中医,是不是重做这个作业?我们中国人一百五十年前就已经做过的作业,我们现在还要重做一次。我们现在批评中医的许多话,都是150年前就已经说过了的,而且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说。

尽管如此,我们现在还不得不重做这个作业。没办法!

我们重做这个作业,是从我发表的一篇论文开始的。2005年10月,我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的“全国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术讨论会”上,宣读了《告别中医中药》那篇文章。这篇文章一上网,——我不晓得是谁把这篇文章从哪个地方上的网,反正不是我上的网,上网以后,就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。我今天要谈论的话题,就从这里提出问题。

(展示PPT幻灯片标题:由知识的定义而论“懂中医”。接着展开第一部分)

一、问题的提起
我的文章公开发表以后,卫生部新闻发言人,面对国际国内的记者,批评我“无知”。从那以后,我这个人就成了全国最大的无知者。

我实际上是1999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的(掌声)。本来,我是可以破三年格的。后来,评委让我再等一年。这其中完全是个情感问题。水平是够的。可以破格。只是不要破得太大。最后是破了四年的格。所谓“破格”,就是国家规定必须在副教授的位置上干五年以上。我只干了三年,水平就已经超过当教授所规定的要求了。(热烈鼓掌)谢谢!就应当可以提前做教授了。后来,实际上我是在副教授位置上干了四年。到目前为止,我已经发表了三百来篇论文,出版了五本教材和六本专著,还完成了一些省、部级科研课题。我是不是无知,可以由学术界去评价,用不着卫生部的新闻发言人去说三道四。(鼓掌)

当时,有记者问我,“你对新闻发言人批评你无知怎么看?”我回答说:“我的确无知。我如果不是无知,我也可以去当新闻发言人了。”(鼓掌)“正因为我总是觉得自己无知,所以我才一直待在高等院校追求知识。”

不过,这里边有一个“谁有知”“谁无知”,“有知”和“无知”怎么判断的问题。哲学家应当回答这个问题。

还有就是,“中医粉丝”经常指着我们说,“你不懂中医,所以你没资格对中医提出批评意见。”

这里又有一个问题,“懂中医”是否等于“有医学知识”?不懂中医的是不是就没有批评中医的资格?在科学史上,几乎在所有科学的重大突破背后,都有哲学家的身影。哥白尼是一位神学家,搞教会法的,他发动了天文学革命。神学家尚且可以批评天文学,我为什么就不可以批评中医?(热烈鼓掌)

再一个问题,我们中国已经创办了五十多所发本科以上文凭的中医药大学。按照常理,这些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是“懂中医”的。但是,值得怀疑的是,他们的“中医知识”算哪门子知识?他们的“中医药知识”为什么总是交流不起来?

对这个问题,我反反复复地思考过,现在还没有搞清楚。

另外一个问题,我举一个比较简单的说法,一个人知道“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”,算不算他有知识。用英语来说就是,I know something与I have knowledge是相等的吗?

第五个问题,“洋鬼子”侵略我们中国的时候,有一种中国人看不懂的现象,他们只对我们中国的茶叶、香料、瓷器、丝制品感兴趣,抢东西也只抢这些,他们从来不抢我们的“名贵药材”(笑)。所有“名贵药材”他们都没抢过。什么人参呀,鹿茸呀,天麻呀,再好的东西,他们都不抢。当时,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自我安慰的话,叫做“洋夷不识我大清之宝”(大笑)。那么,现在问题来了,是“洋鬼子”真的不识我“大清之宝”,还是这些“名贵药材”本身就一钱不值?(众再笑并热烈鼓掌)

还有一个问题,中医知识看上去十分古怪(笑)。你们去读那个《黄帝内经》看看。它好像是另外一个星球的人写的(笑)。地球上的人理解不了(笑)。我的意思是,地球上的人肯定理解不了;地球上的猪能不能理解得了,我不清楚。(大笑并热烈鼓掌)外星人能不能理解,我也不清楚。(大笑,鼓掌)反正我是读不懂。比它更早的中国古代文献,如《论语》、《国语》、《诗经》,我都看得懂。中医和风水一类的书,我实在看不懂。我学中医的时间算是比较长的了。我相信我阅读古汉语的能力,比那些“斗大字识不得半升”(笑)的“中医泰斗”要强。我1974年就开始用中医方法看病了,可是,《黄帝内经》我无论如何读不懂。

这样,我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就提出来了:“中医药知识”是不是知识?如果是知识,它究竟是什么知识?“懂中医”是否意味着“有知识”?

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我从知识的定义说起。(PPT展示:)

二、知识的定义
关于知识,孔子有一个说法,叫做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[4]孔子说的这个“知”是指“知”什么呢?“懂中医”也是一种“知”吗?(笑) “懂中医”算怎样的一种“知”呢?如果“懂中医”属于“知之为知之”,我们批评中医是不是就属于“不知为不知”呢?历史上批评中医的人不少。我只是21世纪带头批评中医的人之一。下一个问题来了,谁是真正属于“是知也”的那一类人?在中医卫道士看来,我和方舟子都不属于“是知也”那一类。历史上那些批评中医的人,比如,俞樾、鲁迅、吴汝伦、傅斯年,也不属于“是知也”的一类人。我真的不知道,中医生和中医卫道士们究竟有多大的能力,可以垄断人类的全部医学知识?(大笑并鼓掌)

孔子的书,孔子的一些道德格言,你仔细跟它做哲学分析,都分析不下去。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

由于孔子没有把“知之为知之”的这个“知”定义清楚,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定义,孔子的这个空洞的道德格言就引起了相当严重的社会混乱了。我这个教授,可以被一个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随随便便地指责为无知,把我们湖南省人事厅聘请的职称评委全部都否定掉了。我当教授,从1999年到2006年,已经当了七年了,一直没有问题。一批评中医,按照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关于“知识”的定义,我就变得无知了。不但我变得无知了,我国历史上那些批评中医的,和现在我国学术界好多对中医持批评意见的人,都变得无知了。

所以,我认为,对于“知识”的定义,我们需要反思。

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一个知识的定义。这个定义现在还在用。他说:“知识就是被证明为真的信念”[5]。由此,知识必须同时满足“可被证实的”(J)、“真实的”(T)和“可信的”(B)三个评价标准,统称为“JTB标准”。满足这三个标准的信念可以叫知识,不能满足这三个标准的信念就不叫做知识。

这三个标准,很有意思,到1963年出问题了。这就是哲学界和逻辑学界现在还在讨论的“盖梯尔问题”(Gettier problem)。这个盖梯尔,是美国哲学家。他1963年在《分析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反思了柏拉图的这个JTB标准。他的文章是用逻辑语句讲的。我把它的结论用简单的、大家都能够听得懂的话来说一遍:

柏拉图的知识定义里面存在什么问题呢?盖梯尔实际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:不能满足JTB标准的信念一定不是知识;能够满足JTB标准的信念,也不一定是知识。

我们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来证明这个结论。

比如,“天亮是鸡叫引起的”,就可以用“鸡叫在先,天亮在后”反复地证实为真的信念。它比任何一个中医疗法所能提供的证据都多得不耐烦。(大笑并鼓掌)。但它似乎不是知识。(笑)

其次,现在的一些人判断疗效,完全不讲证明。把J和T都撇开,只是一味地“相信”,也就是只取B那一项。凡是吃药在先,康复在后,就认为那个康复是吃药引起的。按照柏拉图的知识定义,少了J和T两个评价要素,单凭一个“相信”,是不能证明这种疗法的知识价值的。

第三个例子,知道“抛上去的重物都会掉下来”,算不算有知识?

(有听者答:“应该不算”。)

它可不可以证实?

(答:可以证实。)

它是不是真的?

(答:是真的。)

它可信不可信?

(答:可信。)

它既是可证实的,也是真实的和可信的,为什么说它不是知识?对此,我到后面再给各位解释。

此外,盖梯尔举了两个理想实验的例子来揭示柏拉图知识定义的局限性。其中一个例子就是,得到一份工作的人口袋里有十枚硬币,会被证明为可以满足JTB三个条件的信念。你去找工作,你带十枚硬币去,这份工作就会归你。这是不是知识?

他的理想实验是这样做的:开始,社会舆论认为某人会得到这份工作。另一人相信,这个人口袋里有十枚硬币。这个判断果然被验证。可是,后来这个某人实际上没有找到工作,而是他本人得到这份工作。碰巧的是,恰好他的口袋里也有十枚硬币。这样一来,“得到这份工作的人,口袋里有十枚硬币”就被证实为真的信念了。[6]

显然,“得到这份工作的人,口袋里有十枚硬币”,不是知识。

可见,能够满足柏拉图提出的JTB三个条件的信念,未必就是知识。这是盖梯尔提出来的知识论哲学问题。这个问题,现在逻辑学界,知识论哲学界,还在讨论。这个讨论,很多是用逻辑学方法做的。用逻辑方法讨论问题,往往显得沉闷。我现在用知识论哲学的方法,对这个柏拉图的知识定义作一次再思考。(展示PPT)

三、知识的定义再思考
1、可理解性
你要使一个说法[7]变成知识,按照柏拉图的要求,必须满足JTB三个标准。首先,你说的话,要能够被理解。这个要求不高吧?如果你的话不能被理解,甚至,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,人家怎么证实你的话呢?你看,对于不可理解的东西,可证实性就已经不存在了吧。没有可证实性,你说它是真的,可信,这就未免太霸道、太强词夺理了吧?!

可见,知识首先必须具有可理解性。不可理解的东西不能满足JTB标准,因为不可理解的也是不可证实的。这个话应该可以成立了。

那么,我们来看中医所说的话,可不可以理解。

中医里头有一句话叫“人参补阴”。当然,这个“人参补阴”,中医界自己一直有很多的争论。有的说,“人参补阴”;有的说,“人参补阳”;有的说,“人参阴阳同补”。(笑)。

在我们中南大学的湘雅医学院,我跟一些老师在一起聊天的时候,私下里他们跟我说,中医界开学术讨论会,就像鸟叫一样,横竖听不懂,不晓得他们讲的是什么,就好像鸟儿,仿佛在那里唧唧喳喳地争论某个问题,在开学术讨论会,可就是不晓得他们争论些什么东西。(大笑)中医界的人说出来的话,就跟鸟叫一样,不可理解。(大笑并热烈鼓掌)

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跟我们学校湘雅医学院的老师坐在了一起。他们认出我来了。其中一个人问道,“你不就是张功耀教授吗?”

我说,“是啊。”

席间,他们说道:“你所说的批评中医的话。我们不是98%的赞成,而是100%的赞成。”

我说,“你们为什么不出来说话呢?”

他们说,“我们不好出来说话。”

“为什么不好出来说话?”

“我们与中医存在利益关系。我们一出来说话,就会被他们怀疑我们跟他们抢生意。再一个,现在我们国家这种医疗体制,中医和西医并重,我们还是副教授,人家都已经是教授、博导、院士了,我们怎么好批评他们呢?”

其中一个接着说:“现在,对于中医问题,最好出来说话的,就是你们这些搞哲学,搞科学史的。因为你们两边都没有利益关系。我们还没有评上教授,如果我们出面反中医,说不定教授都当不上。”

的确也是这样。西医界的那些人,私下里反中医,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。可是,要他们公开出来说话,他们就做不到。再则,按照他们的说法,他们想说的,都被我说了。而且,他们还认为,我比他们说的还要到位。所以,你跟他们私下聊中医问题,他们勇气十足。要他公开讲,他就不干。

肚里有话,只能私下里谈,不能公开说,就连学术问题也是这样。这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。

那么,我为什么说“人参补阴”这句话不可理解呢?

“人参”是可以理解的。如果有人不理解,拿一棵人参给他看,他就理解了。但是,“补阴”这个话就不好理解了。“补阴”?“阴”是什么东西?“阴”是物质,是能量,还是状态?如果有个人说,“阴”是一种物质,请他把这个叫做“阴”的物质拿给我们看看。如果说“阴”是能量,也请他把这种能量过程演示给我们看看。如果“阴”是一种状态,那么,请他把这种状态的集合给我们描述出来看看。他们既拿不出,也描述不出来。可见,“补阴”是不可理解的。再则,人参里面是否存在“阴”?不存在“阴”,怎么“补阴”呢?对不对?人参如何实现 “补阴”?如果人参里头根本就没有“阴”,它就没办法补阴了。如果人参里边有某种物质,可以实现“补阴”,你把这个物质过程给我描述出来看看,好不好?他们描述不了。到目前为止,没有任何一个中医药教授可以把这个“补阴”的道理解释清楚。你如果再进一步地问他,他可能就要发脾气了。(笑)

好!我再说一个。大冷天,冷得要死,喝口热茶就可以“补阳”。大热天,热得要命,喝口凉水,就可以“降火”“生津止渴”。对于低血糖患者,晕倒了,没有力气,打不起精神,出冷汗,给他喝一点蜂蜜,五分钟就可以活跃起来。所有“精”“气”“神”都可以补上,绝对比吃鹿茸和附子管用得多。

你看,中医具有不可理解性。不可理解的当然就不能被证实。不能被证实,对照柏拉图的JTB标准来说,就肯定无法满足了。

2、智能化
第二个,知识是智能化的。(展示PPT)

下面哪一句话有知识?

“抛上去重物都会掉下来。”有没有知识?(答:没有!)

“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,抛上去的重物都会掉下来”。

这句话有知识了吧?(答:有知识。)

为什么第二句话有知识,第一句话没知识呢?因为第一句话是依据一个人的本能做出的判断。如果猪有语言,猪也会这样去说。(笑)第二句话则充分发挥了人的智能作用,不再是本能的。猪是达不到这样的智能化水平的。有了这个智能化标准,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

知识是经历了若干个智能化过程得到的信念。

经过智能化过程之后得到的信念,到底哪些是有知识的,哪些是没有知识的,还要依据其它条件去判断。但是,依据本能所获得的信念,肯定不属于知识的范畴。“人不吃饭会死”。这叫知识么?不叫知识。因为它是本能的。

中医里的“知识”,很有意思,许多就只有这种本能认识的水平。比如说,中医生说,“治疗水肿的关键是消肿”。这叫知识?不是知识!太本能化了。他们表达这种本能性的认识,可能用了一些文学语句,或者用了一些比喻手法,比如,《黄帝内经》把消肿比喻除草和称秤[8]。虽然这些表达方式非常文学化,但是,一戳穿,不过就是一句本能性质的话。治疗水肿,从本能上判断,当然,它的关键就是消肿。这谁不知道?这样简单的道理,还值得写一本书?(大笑)

3、实体性
(展示PPT新要点)

第三个要有实体性。我已经讲了两个标准。不可理解的不是知识。不具有智能化特点的不是知识。现在我讲第三个标准:不具有实体性的不是知识。

实体性标准是说什么呢?它是说,知识本身是对物质实体的存在和演化做出的判断。如果这个实体本身就不存在,完全是你想象出的东西,然后你对你想象的东西做出论断,这些论断都没有知识价值。

我举两个例子:如果你说,“飞马有雌雄之分,有公飞马、母飞马。飞马的孩子生下来就会飞。”你的这个论断有没有知识价值。知识论哲学家不会去讨论你的这个论断的知识价值问题。你说他会飞,没有知识价值;你说他不会飞,也没有知识价值。你说“飞马没有雌雄之分”也没有知识价值。因为“飞马”本身没有实体性,是你想象出来的,对想象出来的东西做出任何判断都没有知识价值。没有实体性的东西,你说他什么,都是这个样子,毫无知识价值。

第二个例子:“打通任督二脉可以治疗八十多种病”。(笑)

这问题出现哪里?“任督二脉”,至今还没有实体性。对不对?你标榜它“打通”还是“没有打通”,都是没有意义的。你说“打通”之后,可以治多少病,你说可以治100种病,那也是白说,也没有知识价值。因为你前面那个“任督二脉”没有实体性。

我是搞科学哲学研究的。凡事我们都得讲道理。你连实体性都说不出来,我就有权力怀疑你凭空捏造。你怎么还好意思说我无知呢?你说我无知,我们可以一起来辩论。看看到底是我无知,还是你霸道。(鼓掌)

那么,科学是怎样界定实体性的呢?对实体性的理解,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十大范畴的理论。你对这十个范畴都能做出描述,都能给出恰当的定义,你就算是了解了这个事物的实体性了。

科学对”肝”的实体性认识
我举科学对肝的认识为例,你看它是怎么来认识肝的实体性的。肝是人体当中的一个生命器官,活的。这里描述的实体性,叫做事物的“本体”实体性的第二个方面是“数量”。肝的主体部分有左右两叶,中间隔了一片体积不大的尾状叶和一片方状叶。

第三个是“性质”。肝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东西?科学的描述是,肝是人体当中最大的腺体组织。

第四个是“关系”。肝内存在肝总管与胆总管相连;肝内的门静脉接受来自消化道的血液,肝动脉接受来自心脏的血液。

(以下实心括号以内的是作者用PPT展示的内容。)

【5、空间:肝脏呈不规则楔形,右侧偏钝而厚,左侧偏尖而薄,成年人的肝脏最长25厘米,最宽15厘米,最厚6厘米。

6、时间:肝是与生俱来的。除非人工切除,肝脏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。

7、位置:人的肝脏位于右季肋内及上腹部。

8、归属:肝脏属于消化系统。

9、主动:肝脏分泌胆汁,参与营养物质的合成、转化与分解,并负责对来自消化道的血液过滤和解毒。

10、受动:在供血不足,胆道堵塞、药物中毒和病毒感染的情况下,肝脏的主动功能会受到障碍,并由此引起与肝脏有关的多种疾病,严重的还会使肝发生不可逆转的蜕变。】

这十大范畴,都是亚里士多德列举出来的。他要求我们认识事物的实体性,就要描述出这十大范畴的内容。根据现有的认识,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大范畴,我们对肝的实体性认识,还包括哪些?

第6,“空间”,肝的空间构型,肝是什么形状?楔形的。

“时间”,肝是与生俱来的,除非人工切除,肝一直存在。

其它还有,位置、归属、主动、被动。

肝的“主动”是指肝起什么作用,产生什么东西。

最后一个是肝的被动。(示意PPT里的内容)。

你把这十个范畴都弄清楚了,就算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内认识了肝的实体性了。

总而言之,知识是实打实的。知识的实体性不能虚化。按照实体性的原则来认识事物,就能产生知识。否则,就不可能产生知识。这是科学对肝的认识。它对这十个范畴的实体性描述,都清清楚楚。

中医对“肝的认识”
那么,中医对肝的实体性是怎么认识的呢?大家知道,肝原本是一个实体性的物质。可是,中医却把这个实体性的东西全面地虚化了。

请看他们的第一个描述。“风客淫气,精乃亡,邪伤肝也”[9]。这里头有几个概念,首先就不能满足实体性的要求,也就是实体性不清。“风”是什么玩意?“淫气”是什么玩意?“精”是什么玩意?“邪”是什么玩意?精都完了,邪怎么还能伤肝呢?(大笑)逻辑上就不能够成立。

你看,不光是肝的实体性没有,从肝延伸出来的逻辑,也很荒谬。

再看他们对肝的“主动”描述:“在天为玄,在人为道,在地为木。”肝明明在人体的里面,何以能对天和地有所作为?

当然,这里头有一个插曲。我们国家那些个“著名内经学者”研究《黄帝内经》,整个就是骗人。依我看,全世界研究《黄帝内经》最仔细的,不是我们中国人,而是日本十八世纪末的中医世家丹波元简和丹波元坚。丹波父子三人都是研究中医的。丹波元简写了一本《素问识》,丹波元坚写了一部《素问绍识》。除了他们无法理解的之外,差不多对《黄帝内经》做了逐字逐句的解释。丹波元简说,这句话不属于《黄帝内经》的正典,应该删除这句话[10]。删不删除这句话,那是中医他们自己的事情,我们不干涉他。删也可以,不删也跟我们没关系。问题是,你删掉这句话以后,中医关于肝的主动描述,就完全没有了。

中医对肝还有一个性质描述:“肝者,将军之官,谋略出焉。”[11]我们中国人谈人的思维方式的时候,很有意思,五脏六腑都起作用。“缺心眼”,说明“心”可以思维;“倒胃口”,说明“胃”起思维作用;(笑声渐起)说“花花肠子”,“肠子”在起思维作用;说“动肝火”,“肝”起作用;“肺都气炸了”,“肺”起作用;“胆小鬼”,“胆”也起作用;当然,还有“发脾气”,脾也起作用。好像五脏六腑都可以参与思维过程。但是,到目前为止,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,肝可以出谋略。(大笑并鼓掌)中医泰斗也拿不出证据来。(继续笑)

可见,中医对肝的认识没有实体性。

4、可操作性
(展示PPT新要点)

第四个,可操作性。不可操作的东西没办法证实。你想证实,操作不了,怎么证实呢?

所有知识和与知识有关系的概念,包括抽象概念,都应该要满足可操作性。抽象概念,实际上也是可操作的。

什么叫光荣?

到今年,我已经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周年了。我教过的学生,从小学一年级到博士生,没有断代。小学一年级、二年级、三年级、四年级、五年级,那时候没有六年级;初中一年级、二年级,那会儿没三年级;高中一年级、二年级,没三年级,大学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我都教过。教学生最难教的是抽象概念。具体概念好教。什么是“树”,你指给他看,他就知道了。可是,什么是“光荣”,你讲老半天他可能还是不懂。实际上教抽象概念,也可以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讲。什么叫“光荣”?带上大红花,参加一些别人不能参加的会议,有好多人请他签名,这就是“光荣”了。对不对?你跟他说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事例,他就可以理解什么是“光荣”了。这个教小学生弄懂抽象概念的哲学原则,就叫做可操作性。理解一个概念,要有可操作性;理解一句话,也要有可操作性。

很有意思,中医里头的概念,有些本来属于具体概念,它也解释不清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把具体概念都虚化成无法用可操作性的话语去解释了。其中,最典型的就是他们提出的“脏腑”概念。

1834年,晚清的一位医生,叫王清任,他写了一本书,叫做《医林改错》。他把中医的脏腑概念批得体无完肤。他批评中医“以无凭之谈,做欺人之事”[12]。好伟大!他告诫行中医的人,百年之后肯定会有人来批评你们!面对这样的批评,后来的中医就只好退让。他们说,我们中医讲的“脏腑”,心肝脾肺肾,不是具形的,而是具理的。好!那你就把这个“具理”的道理说清楚吧。他们也说不清楚。直到现在,中医药院士都有好几个了。这个“具理”的脏腑概念,现在还没有说清楚。在中医药大学工作的教授们,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教学生,糊里糊涂地给人看病。所以,我说,中医自认为“具理”的脏腑,也不具有可操作性。不可操作性的东西,要证实,谁能证实得了?

依据柏拉图的知识定义,不可证实的信念没有知识价值。

中医中的一些做法,看上去是可以操作的。但是,它只有抽象的可操作性。具体地去操作,你可能就无法做到。

比如说,中医动不动就要你去找“道地药材”。这个“道地药材”的苛求,其实蕴含了一种欺诈。他开了单子,你找不到“道地药材”,没有取得疗效,就不是他的责任,而是你病家的责任了。

你看他们对“道地药材”的要求,“人参要用百济的”,“茯苓要用云南的”,“当归要用台湾的”,“冬虫夏草要青海野生的”。百济在哪里?在南朝鲜。它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古王国。你看,那个时候,交通不方便,要北朝鲜的高丽参还好办一点,要百济的人参,你到哪去找去?“茯苓要云南的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云苓”。云南属于偏远落后地区。茯苓一定要用云南的。假若你是河北、燕京一带的居民,要去找云南的茯苓,把人累死,倾家荡产,也不一定找得到这个东西,是不是?所以,这个“道地药材”其实是一种欺诈。事实上,到目前为止,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,河北的茯苓和云南的茯苓是不同的。我问过一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教授,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河北的茯苓和云南的茯苓是不一样的。他答不出。可见,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还在骗人。

在中医里边,“奇特的药引”就更加没有可操作性了。大家知道,鲁迅先生写了一个“奇特的药引”,蟋蟀都要成对的,而且没有结过婚的。(笑)

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了一位药:收藏三年以上上吊自杀者用过的绳子。上吊自杀的人本来就少。上吊自杀以后,还有人把那根绳子收藏三年以上,那就更少。你到哪去找这样的药引?还有一个药引,也是非常奇特的,牛屎上面叠一坨狗屎,狗屎上面再叠一坨鸟屎。这是最值钱的东西。你把他收藏好,包治百病。(大笑)问题是,牛屎上面叠坨狗屎,狗屎上面再叠坨鸟屎,上哪儿找去?如果再加一句,“要用新鲜的”,(大笑)那就更难找了。是不是?

中医还有一些“奇特的配方”也是没有可操作性的。《黄帝内经》记了三个药方。当时我学中医的时候,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说“《黄帝内经》没用,不要看,看了也没用。”

《黄帝内经》总共只记载了三个药方。这三个药方,有没有可操作性?我举其中一个例子让各位看一看:

用“千流水”。“千流水”实际就是“东流水”,朝东流的水。不过,《黄帝内经》中的“千流水”,原意还是千里之外的流水。河北的人,北京的人,要跑到河南去找那个东流水。找到以后,用扬的方法,扬万遍,从八升水里边取出五升来。多了不行,少了也不行。再以苇草,文火熬秫米和半夏五合,竭为一升半,去渣,每日服一小杯,可以治睡眠不足。[13]问题是,扬万遍,取八升,得五升,怎么做?取五升,取多了不行,取少了也不行。(听众中有人插话,“关键是‘扬万遍’不好操作。没有那个耐心”)。这个配方的确“奇特”。但它只具有抽象的可操作性。抽象的可操作性,实际上是不可操作的。没有可操作性,没法证实吧?要它达到柏拉图的JTB评价标准,恐怕就不行了吧?

5、可证实性
第五个,可证实性。医学成果具有可证实性。要使你的医术能够被证实,首先被你治的那个病要能够被证实。就是说,被你治的那个病,的的确确是个病。不要像赵本山卖拐那样,把那个范厨师忽悠出一个病来。被忽悠出来的病,本身是假的。对那个假病,采取任何无害的疗法去治疗,百分之百地都会有效。对吧?怎么治都会好。因此,首先要确立被治疗的病,的的确确是个病。

黄汗,在中医里边被列为“五疸”之一。中医说,出黄汗的人体虚。其实,出黄汗不是病。形象一点地说,皮肤表面的细菌拉出的尿,拉出的屎,如果是黄颜色的,你的汗就是黄颜色的。真正的“色汗症”(Chromhidrosis,——张功耀加注)是极其罕见的,趋近于零。医学上常见的色汗,其实属于“伪色汗症”(Pseudochromhidrosis,——张功耀加注),而汗液本身是无色的。汗渍干了以后,衣服上出现的所有颜色,都与汗液本身无关。白色多半是汗里边的盐,黄色或绿色多半是皮肤表面细菌的代谢物。在绝大部分身体状况下,出黄汗是完全不需要治疗的,勤洗澡就可以了。

再比如耳鸣,有些耳鸣是病,有些耳鸣不是病。人为什么会发生耳鸣呢?你自己做个实验就知道了。

你把手掌向上,捂住耳朵,用你的中指轻轻敲打你的脑壳。(示意),就这么敲。你会在你的耳朵里听到一个很大的声音。站在你身边的人则几乎听不到这个声音。你听到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?你在用手指敲打你的脑壳的时候,振动了你脑袋里的血管。这些血管有的就流经你的耳朵附近。所以,血管里边很小的震动,传达到听觉神经,在你的耳朵里表现出来,就出现了很大的声音。

如果你的血管不光滑了,存在许多疙疙瘩瘩的血凝块,血流过的时候也就不畅快,当它们从耳朵附近的血管流过的时候,你就会听见它们在血管中流动的声音。这就是耳鸣。这样的耳鸣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。所以,中老年的耳鸣要留意脑血管疾病。

如果你唱了一晚上卡拉OK,或者在单位上和哪位吵了一下午的架,或者工作太紧张,它也会引起耳鸣。这个耳鸣就不是病。休息几天,静下心来,就可以好。吃药会好。不吃药也会好。

如果某个人脑血管本来就有病,又起劲地唱了一个晚上的卡拉OK,再出现耳鸣,尤其是还出现了严重的晕眩和呕吐,恐怕就要为这个人准备后事了。

不是病的病,用什么办法治,多会都“有效”。对吧?所以,要讲医学证实,首先是那个疾病要能够被证实。对于不是病的“病”,不存在证实不证实的问题。

第二个,治疗有效要经得起评价。你的手指被某种暴力弄痛了。比如,就这样敲一下,对着痛处吹一吹,也可以止痛。(示意)而且止痛效果还蛮好。这个不叫做治疗有效。这是安慰剂效应。

与治疗过程无关的疾病自愈,也不属于有效治疗。这是疾病自身的自愈性导致了疾病的好转,与治疗过程无关。比如,普通感冒,到目前为止,它还是最温和的一种疾病。国外有一句谚语,对普通感冒的治疗:“治它是七天,不治是一周”。如果你能够扛得住感冒症状,一周左右都会好。如果你抗不住,吃一些缓解症状的药就行了。发烧的时候退烧,头痛的时候止痛。到目前为止,真正可以治疗感冒的药,全世界都没有。所有的“感冒药”都是为了缓解症状。所有感冒都是自己好的,不是治好的。

第三个,在治疗过程当中产生出来的新的生理感受,我们中国人叫“起效”,这个“起效”不属于治疗有效。现在很多人喜欢踩着鹅卵石走路,据说这样可以健身。为什么可以健身?因为他“起效”了。

其实,这个“起效”得到的只是一种新的生理感受。

接受洗脚的人,先是洗脚师把脚的各个部位按的很痛,很疲。洗完以后,所有这些使脚很痛很疲的因素都去掉了,人体的肌肉组织开始进入自动恢复阶段,由之,马上就会在这位参加洗脚的人身上产生一些生理感受上的反差。这个反差的结果,就是产生“洗完脚以后很轻松”。诸如此类新获得的生理感受,都不叫做治疗有效。

“起效”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。许多卖假药和推行虚假医术的人,经常在街上蒙骗一些愚昧无知的人,接受这样的“起效”体验。不知骗了多少人。其实,“生理起效”不等于“治疗有效”。

还有一个,患者接受治疗以后,病灶的缩小程度不符合有效治疗的标准,也不叫做治疗有效。比如说,对癌症患者的治疗,癌肿要缩小50%以上,并且持续一周不再生长或转移,才能说这种疗法对肿瘤的治疗有效。

第四个,治疗“效果”与病程演化正好耦合,这个“效果”应该打引号,不属于治疗有效。
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止痛。疼痛有个规律,他是趋平均性波动的。他不是一直疼下去。疼痛不是越来越痛的,也不是先很痛,然后又慢慢地走向不痛的。它是这样痛的:开始是逐渐地加剧疼痛,直到痛得受不了,痛完以后又慢慢地不痛,然后慢慢地又痛起来,就这样趋平均地波动。有很多疾病的演化,都是这样趋平均波动特性。你在痛的很厉害的时候,会吃止痛药。对吧?吃药以后出现的效果是什么?慢慢地不痛了。止痛了。然后,过段时间,它又痛起来了,你又吃药,它又慢慢地不痛了。这个吃药过程和这个止痛过程,给你的印象是什么?这个药止痛非常有效。可是,很少有人思考,这个有效是不是真的有效。是不是存在疾病自身的演化与治疗过程相耦合的情形。

怎样才能正确判断“治疗有效”呢?那就要进行随机的双盲对比实验。

把需要止痛的患者随机地分成两组,一组给安慰剂药片,一组给真实药片。谁在接受安慰剂治疗,谁在接受真实药片治疗,对患者和医生都保密。然后做“治疗效果”对比。显然,如果安慰剂和真实药片同时有效,则真实药片产生的“疗效”不真实。如果安慰剂无效,真实药片有较为满意的疗效,则真实药片有效。通过这样的对比,才能得出这个医术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的正确判断来。

给大家一个医学实例:一种减肥术产生的减肥效果是这样的,在十个人的统计当中,平均每人减重十九磅。其中,有五人减重四十磅,最大误差十磅,误差率100%,也就是没一个人是标准的四十磅,四个人没有变化,一个人增重十磅。请问,这个减肥术是有效还是无效?

中医是没法回答这个问题的。它要用元分析法去做。你很难想象,这个减肥术其实是无效的。这就是说,疗效评价要用科学方法去评价,不能跟着感觉走。科学是拒绝跟着感觉走的。

医学追求怎样的证据呢?依据循证医学的观点,医学追求“最好”证据。

医学证据可以分为九类:(展示PPT:循证医学的医疗证据金字塔)

1、生物体外实验证据。

2、生物体内实验证据。

3、权威专家意见。

4、案例报道。

5、系列案例报道。

6、个案研究证据。

7、组群案例研究证据。

8、随机对照研究证据。

9、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据。

因为我制作PPT的能力不行。这九类证据应该画成一个金字塔形状。编号越小的医学证据,是越容易得到的证据;编号越大的证据,是越难得到的证据。恰恰这个越难得到的证据,有个时候只有一个,就这一个证据,最值钱。所谓“最好医学证据”,就是这第九类证据。

我们的国家许多公民,不知道怎样判断医学证据,不知道哪些证据“最好”。他们往往相信那些最不值钱的证据。事实上,哪些证据最值钱,哪些证据最不值钱,他们不清楚。有些药物的生物体外证据很好,生物体内证据没有。这样的生物体外证据就没有什么用。比如说,异黄酮对人体的正面生理作用,在实验室条件下很好,也就是有较强的生物体外实验证据,但是,目前还没有观察到它的生物体内实验证据。如果某种药物,既有生物体外实验证据,也有生物体内实验证据,只是还没有真正地用于临床观察,这个时候,权威专家的意见就可以作为证据了。换句话说,根据生物体外实验和生物体内证据,权威专家所发表的意见,作出的评论,也可以作为医学证据。但是,这个医学证据不如案例报道值钱;案例报道不如系列案例报道值钱;系列案例报道不如个案研究值钱;个案研究不如组群个案研究值钱;….。最值钱,也最难得的证据,就是“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据”,它处在医学证据金字塔的最顶端。

这是可证实性。医学知识就需要这么些证据来证实。否则的话,那“医学知识”就还不是知识。

中医药知识是否具有这样的可证实性?没有。连设计出一个证实程序都相当困难。所以,许多搞中医药的人干脆拒绝接受可证实性原则。

关于“中医药知识”的判断依据
(展示新一页PPT)

说到这里,我最后对“中医药知识”得出一组判据:

—— 绝大部分“中医药知识”是一种“外星人的知识”,地球人无法理解,不满足可理解性。

——第二,可理解的“中医药知识”,如“治疗水肿病的关键是消肿”,这个是可理解的,但它是本能化的,不是智能化的。

——第三,“中医药知识”不能接受实体性追问,你一追问它的实体性,他先说你不懂,到最后就骂人了。你问他“补阴补什么”,“补血补什么”,“人参怎么补阴”“驴胶怎么补血”,只要你对他们进行实体性追问,他就不耐烦,就骂人。因为他们的那一套东西,根本就没有实体性。

——第四,“中医药知识”是不可操作的。就连“五脏六腑”在他们那里,他们都不能按照可操作性原则去解释。他们建议的许多用药方法,只有抽象的可操作性,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。

——第五,“中医药知识”根本无法证实,甚至连证实的过程都设计不出来。所谓“实践经验的总结”,也都是虚幻的,根本不可能。

关于“中医药知识”的最后结论
最后,依据这些判据,我对我今天的论题给出最后结论:

因为“中医药知识”不具有可证实性的基础,因而不能满足柏拉图的JTB标准,所以,“中医药知识”不是知识;“懂中医”与无知是等价的。(热烈鼓掌)

了解柏拉图的知识论哲学的人,可能还记得柏拉图的知识进化阶梯论。按照柏拉图的说法,人类知识是从肤浅的猜想开始的。然后再依次进到信念、思想和知识阶段。前两个阶段,柏拉图叫做“意见”,后两个阶段才叫做“知识”。

在第一个阶段,人类只会把自己的感知对象当作一个影子去猜想。比如,我国古代的先民,从天地男女猜想到阴阳,再从阴阳猜想到疾病。通过这样的猜想,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仿佛都是他们的影子或摹本。如果你仔细地去体察“中医药知识”,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“影子”。所以,中医的所有概念,看上去都是些“影子”。五脏六腑是“影子”;“药性”的寒、热、温、凉是“影子”;作为“病原”的“六淫”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和“七情”(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也是“影子”。因为是“影子”,具体不了,所以中医生无法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解释。只有进到第二个阶段,接触到具体事物,以信念方式去判断具体事物的确定性,才能形成信念。可惜,中医至今还没有达到这个信念阶段。所以,中医生对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,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说了些什么。事实上,他们自己也未必真信。[14]

总括我今天所做出的论证,到目前为止,中医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称为“知识”的水平。但是,这个不是知识的东西,很奇怪,居然在我们中国已经有院士了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都混进了这样的“中医药院士”。一种连“知识”都算不上的东西,混进了院士,在我看来,这是对人类知识的亵渎,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智力水平的蔑视。(热烈鼓掌)

参考资料
[1] 合信氏是英国传教士,英文名为Benjamin Hobson ,1816年1月2日生于英国北安普敦郡威尔佛特村,1835年伦敦大学医学院毕业。1839年,受英国传教士协会派遣达到澳门。在澳门教会医院,一边宣讲基督教教义,一边为澳门人民看病。以后,合信氏辗转香港、广州和上海。1859年与上海仁济医馆华裔医生管茂才合作,出版了五部科学著作:《博物新编》《西医略论》《全体新说》《内科新说》《妇婴新说》。我们中国人就是通过合信氏出版的《全体新说》,首次接触到血液循环(大循环)和心肺循环(小循环)理论的。据当年曾经采访过合信氏的中国改良派思想家,新闻记者王滔(1828年-1897年)记载,合信氏来华行医二十余年,“活人无算”,回国则“两袖清风”,“家居况味肃然,门可罗雀”。有《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·西医合信氏传》为证。1873年2月16日,合信氏病逝于英国伦敦西顿哈姆区。(张功耀加注)

[2] 合信氏,管茂才合著,《内科新说》卷上之《总论病原及治法》,咸丰八年仁济医馆刊刻,第一页。(张功耀加注)

[3] 合信氏,管茂才合著,《内科新说》卷下之《东西本草录要》,咸丰八年仁济医馆刊刻,第二页。(张功耀加注)

[4] 见《论语·为政》(张功耀加注)

[5] 《柏拉图对话集·西特徒斯》(Theaetetus,希腊文作Θεαίτητος)。转引自Fine, G., “Introduction”in Plato on Knowledge and Forms: Selected Essays (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03), p. 5。我国哲学界经常有人引用这段话,但并不真正知道它的出处。事实上,标题为“西特徒斯”的这个对话,在我国还没有译本。(张功耀加注)

[6] 盖梯尔的这个思想实验,可以通过逻辑学的同一性可传递法则证明。所谓同一性传递法则是这样一种意思,已知A和B为两个真命题,则由A和B合取的命题也一定是真命题。比如,“张功耀是男人”(真命题),“张功耀是中南大学的教授”(真命题),则,“张功耀是中南大学的男教授”也必定是真命题。同样道理,如果A = B, 并且 B = C, 那么 A = C。在这里,盖梯尔是这样使用这个法则的:“某人将得到这份工作”与“某人口袋里有十枚硬币”已经具有相同的确证度和相同的真理价值,则“得到这份工作的人,口袋里有十枚硬币”也必具有相同的确证度和真理价值。(张功耀加注)

[7] 柏拉图称作“意见”。(张功耀加注)

[8] 见《黄帝内经·汤液醪醴论第十四》:“帝曰:其有不从毫毛而生,五脏阳以竭也,津液充郭,其魄独居,孤精于内,气耗于外,形不可与衣相保,此四极急而动中,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,治之奈何?岐伯曰:平治于权衡,去宛陈莝,微动四极,温衣缪剌其处,以复其形。”

[9]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篇第三》:“风客淫气,精乃亡,邪伤肝也”。大约因为这个说法太不可思议,丹波元简和丹波元坚,都没有对这段话做出解释。事实上,这段话至今无解。如果有好事者对它硬解,必定胡说八道。(张功耀加注)

[10](日)丹波元简著《素问识·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。丹波在“其在天为玄”条下记曰:“在天以下二十三字,系于衍文。且与肝脏不相干。宜删之。”(张功耀加注)

[11]、见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灵兰秘典论第八》(张功耀加注)。

[12]、王清任,《医林改错·脏腑记叙》:(中医)“其言仿佛是真,其实脏腑未见,以无凭之谈,作欺人之事。利己不过虚名,损人却属实祸。窃财犹谓之盗,偷名岂不为贼?千百年后,岂无知者!”(张功耀加注)

[13]、《灵枢·邪客篇》:“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,扬之万遍,取其清五升,煮之,炊以苇薪火,沸,置秫米一升,治半夏五合,徐炊,令竭为一升半,去其滓,饮汁一小杯”。(张功耀加注)

[14] 由于临近结束,作者略过了这一段,以至于没有把柏拉图的知识进化阶梯理论现场讲解清楚。会后,有听者提出了这个问题。为便于读者理解,借公开出版的机会,作者补了这一缺。除此之外的部分,全都是作者现场演讲过的。(张功耀加注)

页: [1]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7.0.0  © 2001-2009 Comsenz Inc.